据国外媒体报道,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(OECD)称:“最多3年的时间,互联网就将终结”。那么事实真的就是如此么?问题在于网络地址即将耗尽,超过85%的可用网络地址已经被分配出去,OECD预言2011年网络地址将完全耗尽。
你在浏览器中输入的的地址并不是标准的网络地址,而是国际域名分配组织(ICANN)分配的域名地址,它以成千上万的网络域名为结尾,例如.london或.com。
在这些容易记忆的域名地址之下则是用数字表示的网络地址,用以连接到互联网。它是在线视频、收发电子邮件和浏览网页等网络交流的基础。
IP地址的引入是在1981年,当时只有500台计算机连接到互联网,当时也考虑到了要为未来潜在的至少40亿用户分配地址。但在之后的30年中,网络地址迅速的耗尽,每天有上千的新设备和移动手机连接互联网,或合并、改变其网络地址。
OECD称:“网络地址已经在某些地区严重匮乏,互联网经济的形式已经十分危险”。面对网络地址的枯竭,我们要有压力感:互联网的速度在下降,更多的连接和服务将更便宜、更快捷的获取,没有了网络地址,互联网的终结近在眼前。
众所周知,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节约使用网络地址,或使用新的网络地址。一种名为IPv6的系统在十年前就被研发出来。倘若有足够的网络地址,就能给数十亿的网络设备、手机、视频电话使用,甚至还可能终止垃圾邮件。
不幸的是,尽管我们知道一件事物对我们有益,但并不意味着能使用它。
OECD的资料显示“直接实施IPv6的成本非常高,然而一些优点需要经过长期的使用才能体现”。问题是新的系统和现在的系统有很多不协调性。例如,Google想支持IPv6,那他就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IPv6的网页服务,包括新域名系统、新服务器和新的宽带接入系统。
因此互联网的困境来自于技术层面,这个困境可能要持续若干年,但是只有像Google、BT和政府一样的大型公司加大投入力度,才能使困难有所缓解。
也许从哲学的角度看互联网终结是件好事。我们可以关闭计算机来节省资源,回到石器时代,过着打猎、聚会、做家务事的日子,一周只工作22个小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