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京报:平常心看“.中国”

域名

  从明年起,中文国家代码“.中国”将正式启用。这一升级将让国际互联网首次出现“.中国”这样的非英语域名后缀。

  从“.com”到“.cn”再到“.中国”,域名的“进化史”让不少国人为之振奋。被爱国热情烧得心滚烫的人们认为,这无异于中华文化扬眉吐气,被英文域名“压迫”日久,终得翻身解放。包括有一半官方机构也如此评价这一事件:“互联网行业被英文霸占了很久,这个堡垒一步步消失了,只有域名方面还没有中文的,这是最后的堡垒。”

  但也有质疑派立马跳出来大批,称有了“.cn”再来个“.中国”纯属戴斗笠撑伞———多此一举。另外,如何让老外访问“.中国”?难不成抓住这些老外一齐去学拼音或者五笔输入法?

  而笔者认为,大可不必凡事升华上纲上线,也不必面对新生事物一味贬低。从切身体会出发去看,中文域名对中国人确实更加便利。我们不用再费脑子去记住那些拗口的英文字母。联想的网站,那就是“联想.中国”,简洁明了,而不像它的英文名字lenovo容易让人记糊涂。而对不怎么懂得拼音更遑论英文的中老年人来说,上网更加容易了,只要输入中文即可。

  但作为新生事物,“.中国”的问题也不少。例如繁简体等问题,注册简体中文域名和繁体中文域名进入的可能不是一个网站。在IE栏内输入简体中文“复旦大学。中国”,可以顺利进入复旦大学网站;但是如果输入繁体中文“復旦大學。中國”,却显示无此网址。这个问题CNNIC称在技术上已获解决,但是至今分别用简繁体输入大部分中文域名,依然不能进入同一网站。

  事实上,ICANN在宣布这个消息时的原话是:允许使用其他语言包括中文等作为互联网顶级域字符。也就是说,这项重大决议不仅包括中文,还包括了日文、韩文等各国文字。我们可以理解为ICANN的决议本是为了各国网民的使用便利,不必事事都扣上爱国主义大帽子或者吹毛求疵显得很有批判精神。以一个普通网民的平常心去看待“.中国”,到底怎么样?用过才知道。

The End
The Scream The Scream
免责声明:本网站发布的内容(图片、视频和文字)来自网络,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,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。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需处理请联系在线客服。